海外医疗:2016或为行业爆发点 逐步渗入小康家庭
海外医疗或将在今年进入行业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爆发点。
“2015年9月,中国患者赴海外就医的数量比年初增长了3倍。”2016年1月22日,厚朴方舟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王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他强调,“这是中国海外就医行业从未有过的增长。”
厚朴方舟成立于2008年,是中国最早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之一,专注严肃医疗领域。那时,还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可以到国外看病,六年之后,王刚才发现就医人数开始迅速增加,据他透露,“2015年,通过厚朴方舟到国外看病的患者接近1000人,年收入将近1亿元。”
王刚的判断基本与行业趋势相同,据《2013年全球医疗健康旅游产业经济研究报告》称,2013年,全球医疗旅游产业的规模为4386亿美元,斯坦福研究所估计,这一数字在2017年将达到6785亿美元,四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2%。
海外就医因此被认为是继跨境旅游之后的下一个投资风口,“几乎每周都可以听到新成立的海外就医公司。”王刚说。截至目前,中国大约存在近千家海外医疗健康公司。
随着竞争的加剧,海外医疗逐渐出现去中介化倾向,中介机构开始转型重资产服务型,并出现了国外医院驻中国办事处,以及互联网国际医疗平台。此外,海外医疗出现了从高净值人群向小康家庭过渡的趋势。
对于海外医疗目的地的选择,其中亦存在诸多鲜为人知的差异。
风口临近 三维酿变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厚朴方舟感受到了海外医疗行业的明显变化。
王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与1月相比,厚朴方舟的患者数量在9月份增长了300%。”在他看来,2015年之前是消费者的启蒙时期,之后即将迎来行业的飞速发展时期。
中国的海外医疗行业自发形成于2005年左右,在漫长的10年中,消费者数量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状态,在此期间,虽没有权威的行业统计数据,但普遍估计每年就医人数在5000人左右。据海外就医机构盛诺一家统计,2011年,国内高收入人群中知道“患病可以出国治疗”的人只有3%。
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达到40%,2015年即出现了迅猛增长,据王刚估算,当年出国看病的人数可达到数万人之多。
以国内医疗费为参照对象,美国的平均治疗费用高出中国3-4倍,欧洲国家高出30%,国人海外就医的平均费用为15万美金,尽管昂贵,出国就医的人数有增无减。
王刚认为,多个因素促成了2015年的“质变”:发病率越来越高,医患矛盾越来越深,中高净值人群越来越多,中国医疗资源越来越有限,患者的全球视野越来越强。“海外医疗将延续海外旅游、海外留学行业的发展轨迹,缓慢增长一段时期后,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除了就医人数外,行业的迅猛增长趋势还体现在病种范围的扩展上。以厚朴方舟为例,虽然癌症仍然占据第一大病种的地位,但占比没有超过50%,第二方阵的心脏、丙肝、脑神经外科呈上升趋势,其他疾病如艾滋病、癫痫、罕见病(如渐冻人症)、疑难杂症的数量显著增多。“疾病更加普遍化了。”王刚表示。
消费者群体也开始分化,并非“金字塔尖”上的客户才能享受海外医疗。据王刚介绍,曾经海外就医的群体以千万资产者居多,目前只要百万级别甚至双职工家庭也不少。
去中介化:
转型重资产转型
仅仅以中介方式提供预约服务的商业模式变得不再具有竞争力。王刚认为,“中介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挣钱,并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
据了解,美国的顶尖医院均设有国际部,国际部中一般会配备中国员工,甚至有的医院还接收中文病历并提供120小时的免费医学翻译。如果患者或其家属英文好,电脑能“翻墙”,即可直接联系到美国的医院和医生。
据王刚估计,大约有50%的患者是自己预约的美国医院。“有些中介机构在医学翻译上就要收取数万元,相当不合理。”
截至目前,除自己预约外,患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到海外看病:中介、高端私立医院或国外医院驻中国办事处,以及互联网平台。根据收费内容不同,中介又分为以预约为主和以配套服务为主。
事实上,一些曾经的轻资产中介机构已开始转型为重资产服务型机构,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合作医院的数量、医院排名和众多医生资源,如盛诺一家、厚朴方舟等。以厚朴方舟为例,其在海外设立全资子公司、建立直属服务团队、自建车队、自营厚朴之家公寓,并提供住院24小时住院陪护。
“厚朴方舟没有中介费,预约医院和医生都是免费的,收费项目全部在落地后的服务费,如车辆、住宿、陪护等。”王刚表示,“即便患者自己预约了医院,也需要支出这些费用,而我们的费用确保比当地市场价格低。”厚朴方舟还有一项支出是一般中介机构缺乏的,其与外国医生签约并长期付费,与医生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关系。
看到市场日渐火爆,国内高端私立医院或国外医院在中国办事处也纷纷涉足海外医疗。
2014年以来,美国的梅奥诊所、克利夫兰等名医院相继在北京设立办事机构,或者与国内医院建立转诊通道,如爱康君安原总经理屈伟跳槽至梅奥诊所驻北京办事处,这些医院主推癌症、儿童病、血液病等擅长的领域。但劣势是,患者在某家办事处只能选择该家医院,转诊成功率会受到影响。
第三类海外就医机构产生于互联网+背景下,如春雨医生下设的春雨国际,其具有两大功能:一是通过PC和移动端产品,打造跨境医疗服务平台,并欢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跨境医疗机构入驻,做一级批发商;二是整合全球医疗资源,并将之包装为可售卖的产品,提供一站式定制服务。对患者的甄别能力要求较高。
去哪儿看病有讲究
患者从有意愿出国就医到最终成行,需要经历挑选医院、提出申请、选择医生、翻译材料、办理出国手续、境外治疗。其中,美日是世界上医疗水平最高的两个国家,到底该去哪里看病,患者往往陷入选择障碍。其实,两国存在较大差别。
美国市场化充分,顶尖医院均设有国际部和中国员工,中国人熟悉英语,服务流程完善,价格高昂;日本则受政府管控,医院没有国际部,以日语为主,价格低廉。
王刚建议,美日在医疗技术水平上没有明显差异,如经济实力较强并DIY海外医疗,选择美国较为合适;如资金预算有限,准备通过海外医疗服务机构看病,则日本为最佳选择。
据悉,日本医院大多没有国际部,也缺乏与国际病人对接的经验,医院甚至不接收患者的申请,海外医疗行业受到政府管控,由经济产业省、外务省联合管理,从业者需要获得“海外医疗身元保证牌照”。
这一资格一般只向日本本国企业发放,如成立满两年、接受患者数量达标、签约医院的数量,服务流程、规范、患者信息保护、投诉率等。厚朴方舟是中国企业中唯一一个获得此牌照的。
此外,日本医院施行“后付费”制度,故需要海外医疗机构提供患者治疗费用的担保。
更为重要的是,据王刚称,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医疗费用最低的国家,诸多治疗费用甚至比中国低得多。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12年统计,日本肺癌治疗费用平均为60万7000日元,相当于3万多人民币;质子治疗癌症,一疗程收费15万6000人民币,中国核定价格为27.8万元;粒细胞白血病用药格列卫售价1万多人民币/盒,中国为2.6万元/盒,日本1万多元。
此外,中国新药准入往往滞后于发达国家6-8年,“在日本,每个月都会有新药、新治疗技术获批准。比如,2015年日本上市的一款治疗银屑病的新药,据称合适的基因分型可以治愈。”王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