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鼓励社会办医 基层医疗服务供给格局或改变
会议明确进入医疗行业社会资本的发力领域为“全科诊所、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康复护理等专业机构”,并提出“促进有实力的社会办中医诊所、门诊部等跨省市连锁经营”。
除了能够扩充投入渠道,帮助缓解“看病难”,在稳定民间投资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大背景下,社会资本办医因具有“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扩大就业领域”的作用受到更多关注。
“对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社会办医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继2月22日提出激发医疗等社会领域投资活力,5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支持社会办医。
会议认为,瞄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推进医疗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医疗服务,是深化医改、补上短板、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会议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全科诊所和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康复护理等专业机构,促进有实力的社会办中医诊所、门诊部等跨省市连锁经营。吸引境外投资者合资合作兴办高水平医疗机构。
同时,要围绕提高社会办医服务质量,探索包容而有效的审慎监管方式。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全科诊所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明确进入医疗行业社会资本的发力领域为“全科诊所、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康复护理等专业机构”,并提出“促进有实力的社会办中医诊所、门诊部等跨省市连锁经营”。
将全科诊所作为进入医疗领域社会力量首要发力点备受业界关注。首先,这与过去将“社会办医”混同于“办民营医院”的一般做法截然不同。其次,这也与当下医改将基层医疗服务供给主要限定在公立机构内的做法有所不同。
基层医疗服务的供给格局是否就此改变取决于后续政策推力的大小。放宽行业准入是目前可见的推力之一。3日的会议在3月16日《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要求提高审批效率的基础上,再次明确对社会办医实行一站受理、并联审批、网上审批。
那么非公立医疗机构由谁来办?3日的会议提出,“吸引境外投资者合资合作”,并且为其兴办的医疗机构加上了“高水平”的限定。为了解决社会资本办医的医生资源难题,会议提出“实行医师区域注册,促进有序流动和多点执业”。
此外,放宽准入的前提下,对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会议针对租借执业证照开业、承包科室、虚假广告、非法行医等“老问题”提出“探索包容而有效的审慎监管方式”。
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多点执业进程缓慢只是社会资本办医难题中的一个小问题,推动社会资本办医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员曹健表示。
2006到2015年,中国的民营医院数量从4150家增加到14518家,10年间数量增长了10368家,年均复合增长率13.3%,民营医院总数已超过公立医院,占到全国医院总数的52.7%。
但另一方面,按照《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设定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1.5张,而2013年的实际数据为0.52张,离预期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医生资源匮乏几乎是社会力量举办医院面临的大困扰。
“人才梯队不完整,我们只能招到退休的老专家和进不了公立医院拿不了编制的年轻医生,缺乏30岁到45岁能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宝鸡市一家民营医院院长告诉记者。
而在曹健看来,社会资本举办医院难以进入地方政府的规划、难以成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曹健告诉记者,地方政府对于当地卫生资源的规划布局主要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一般很难为社会资本办医预留空间,社会办医力量因此会面临土地使用等难题。
即便找到了地,通过高薪“挖墙脚”部分解决了人员难题,如果不能成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走普通医疗路线的综合、专科民营医院仍然无法赢得市场,因而也会难以为继。
据曹健观察,由于医保的门诊报销多有起付线限制,高端医疗主要面向高收入群体,因此医保定点资格主要规模在100张床位以上的民营医院,对小诊所和高端医疗机构影响不大。而受医保定点影响的民营医院在民营医疗机构中占比不到10%,约为1300家左右。
也因此,鼓励社会办医,相关配套政策的跟进尤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