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敲定“国产器械”新概念,本土制造靠什么成为“顶流”?
今年9月,一则300字的消息引发业内广泛讨论。据政府采购信息网消息,有提问者留言“招标文件可以规定不接受有外资背景的公司参与投标吗?”
该平台回复: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采购项目外,不得区别对待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不论其供应商是内资还是外资企业,均应依法保障其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权利。
这份回复中的提法,已有明确依据。
经查询,今年北京市政府采购网发布的信息指出,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有关政策的通知》(财库〔2021〕35号)中指出,要求各级预算单位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不得在政府采购信息发布、供应商资格条件确定和资格审查、评审标准等方面,对内资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不得以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股权结构、投资者国别、产品品牌以及其他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予以限定,切实保障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同时,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政府采购应当以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为原则。其中“本国货物”包括中国境内的外商独资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国品牌设备。
这意味着,“国产设备”的概念已经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认知。在医疗器械行业,以前国产主要是指本土品牌在国内生产的产品。而当前,无论从国之政策层面还是行业发展态势层面,国产器械不仅包括本土品牌,也包含跨国企业在国内生产的产品。
政策的制定一直根植于产业的未来。医疗装备作为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的基础。根据最新的《“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将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打破固有藩篱,这离不开本土器械的倾力支持。
益普索的数据显示:目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中的国产化占比趋势正逐年上涨,其中本土品牌的份额越来越大,2010年-2020年,国产设备市场规模变化尤其明显,复合年增长率为17% ;而国产影像设备市场增长速度更快,复合年增长率为19%,其中因新冠疫情造成的需求激增,2020年的增长率高达36%。
对此,益普索战略顾问服务线合伙人崔晓波指出:目前医疗器械产业格局已经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高端、中端设备的产线已经从欧美、韩国、日本搬到中国,例如GE医疗的超声产品完全落户中国,泰尔茂也把一些高端线转到中国。其中CT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综合来看,国产化贡献已经超过八成。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表面看到的是CT设备厂商在中国生产比例的大幅提高,而他们背后的推动力量是「跨国企业把供应链建立在中国」,这些跨国企业不单单只是在中国生产,同时也针对国内临床需求进行定制化的设计,比如方舱医院车载的等设备,这种情况在别的国家很难会出现。”崔晓波强调。
一位从业二十余年的企业高层人士同样指出:目前随着国产化与本土化的重新定义,跨国企业把中端高端的产品落户中国,这给中国市场的丰富性带来了巨大的支撑与补充。同时也满足来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对高端产品需求,也带动了本土企业生产研发、供应等环节的变化。
可以看到,本土供应链条已发生颠覆性转变,市场构成和竞争格局早已不同往昔。
国产企业在大环境的影像之下,也在朝着高精尖的要求加速猛跑,而这背后还有哪些深层次要素驱动?
一位深耕医疗设备行业的研发人员指出:“创新的前提之一,应为有质量的结果产出。跨国企业在构筑医疗器械整体性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通过长久的技术沉淀,开拓了本土市场的可能性,也在供应、研发等多方面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经验,这都是促进本土行业格局的跃升与变迁的积极因素,这对于加速“国产创新”崛起的重要作用”。
益普索的数据显示:CT设备市场份额正在快速攀升,国产约占整体市场的84%;从订单金额的维度统计,2010-202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23%。而MR设备市场份额的增速同样表现不俗,国产约占整体市场的60%。
崔晓波预判,高端国产设备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已经跃然纸上。以CT为例,目前,整个市场80%以上的CT都是在中国生产和供给的,慢慢的在两三年以后,50%以上的高端CT也会在中国生产和供给。而这背后,是以联影、东软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和以GE医疗、西门子为代表的跨国企业,两股力量共同托举起了整个国产医学影像市场。
众多企业中,GE医疗作为一个典型的样本,可以从其战略和脉络窥看产业发展节奏。
目前GE医疗在中国深耕30余年,是医疗行业进入中国最早一批的跨国公司,1979年就在中国开展业务,培养了一批扎根中国本土,同时拥有世界级研发水平的高端人才。GE医疗中国首席技术官孙旭光指出:公司的全面国产战略包括中国制造和中国创新。全面中国制造是将更多产品在中国生产制造,设备零部件在中国本土采购,根据现在的进展,我们已经提前实现了《中国制造2025年》要求的国产化率和本土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标准。而创新是将世界领先的科技,与本土国情做深度融合,产品布局中国,助力中国行业发展质量,惠及中国乃至全球医患。
公开数据指出,GE医疗在中国有五大工厂,其中北京工厂的2000多个元器件由600多个本土供应商提供的。GE医疗国内生产产品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达到85%以上,其中64排CT国产化率为100%,16排CT国产化率为85%,手术机国产化率为95%以上。
无锡工厂已培育超300家本土供应商,均分布在以无锡工厂为圆心的200公里范围内,并由此构建了3小时快速响应的供货模式。目前,无锡在造探头共计近60种,涉及1,000多个零部件的本土供应协调。2021年,无锡超声探头总发运突破100万支。目前,无锡的超声主机已实现100%本土研发、100%本土采购和100%本土生产;麻醉机达到了70%的国产化程度。
崔晓波指出,目前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都在积极的推进本土化与本土制造,这些企业设备的市场存量将会越来越高。可以预测,未来整体市场80%以上的设备或将都是在中国生产和供给的,而高端系的进口量也将逐步缩小。
需要看到的是,不同于闭门造车或单纯的引入,以GE医疗为代表的跨国企业以“全球智慧+本土技术研发”相结合的研发模式,推动了国内产业链升级,助力构建“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创新,惠及全球。
对于中国医院用户来说,他们将看到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产品及更快的发货和供货周期,也会用到与全球同步的最新技术,这是研发创新的大趋势,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迈向国际的重要一步。
结语:
纵观全球市场:贸易流通、科技数字化使各行各业都正在改变、颠覆和突破,医疗行业尤为明显。行业改变的动力源于需求,要实现这些需求,就要将全球领先的技术与实际情况真正结合,去研发和落地。
视角看向国内:在GE医疗等跨国企业积极布局本土化的同时,以迈瑞、联影、东软为代表的本土生发的企业也在积极地登上世界舞台,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与升级,从而实现国际化。这似乎也说明“国际化驱动本土化,本土化催发国际化,未来在这个整体链条中,需要每一类企业的参与和努力,不可缺一,缺一不可”。
截图内容参考链接:
https://m.gmw.cn/2021_10/25/content_1302651499.htm 财政部:政府采购依法对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平等对待